昔日座上宾今成被告 银行集中起诉钢企为哪般? |
综合报道 据了解,仅9月10日一天,上海市金山区法院开庭审理了光大银行上海金山支行诉包括上海辰世实业有限公司、上海正韩钢铁贸易有限公司、上海轩展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近20余家钢铁贸易企业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 9月11日,在上海市金山区东北方向的浦东区法院调解室内,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同上海惠锦钢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永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之间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保证合同纠纷正在这里调解。 至此,距离8月6日沪上银行开始集体起诉钢贸企业已经过去了1个月了,仍没有停歇的迹象。在市场持续低迷和资金链吃紧的情况下,上海多家钢材市场已不复往常的喧嚣与热闹。 昔日座上宾 今日成被告 在银行不断催贷、抽贷甚至通过诉讼方式集体向钢贸企业施压下,8月9日,上海市2028家钢贸企业联名上书上海市政府,请求政府出面协调钢贸企业同银行的关系,帮助处置和应对爆发于钢贸行业的系统性危机。 然而,诸多钢贸企业没有等来上海市政府方面的回应。据上海地区最大钢贸行业协会——周宁上海商会的执行会长肖志成介绍,一些商业银行除了加紧对钢贸企业催收贷款外,甚至还暂停了一些钢贸企业主的信用卡,更大的恐慌情绪开始在钢贸企业主之间蔓延开来。 在《致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请求信》中,可以看到在以往的贷款中,银行通过以贷转存、存贷挂钩、浮利分费、承兑汇票、配比购买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基金、黄金、保险产品等一系列商业手段,再加上担保等费用,使钢贸企业融资成本高涨。 按照上海市银监局的统计,上海地区的钢贸贷款余额约为1500亿元,若以15%的平均融资成本计算,那么银行每年可从中获取的回报将远超200亿元。 市场需求急剧下降,钢厂亏损面不断扩大,以往靠“利薄多销”经营原则的钢贸商为了偿还银行贷款,也大量抛售手中囤积的钢材库存,进而引发钢材价格的暴跌。 钢铁行业无疑已处于低谷,钢贸企业的资金链也愈发紧张。而随着钢材价格不断下滑,抵押物价值下降,导致银行要求钢贸企业追加抵押,或收回一部分贷款,从而加剧了资金匮乏的窘境,已有部分钢贸企业出现了信贷违约。 钢贸企业的违约,使得同银行之间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昔日的座上宾成为了今日银行谈之色变的对象,更有一些商业银行内部传出了“防抢防盗防钢贸”这种带有歧视性的说法。 而钢贸企业对也银行也不乏苛责之声:“银行为了降低自己的风险,也开始不守信用,提前催收未到期的贷款,甚至欺骗钢贸企业提前还贷。”一位钢贸企业负责人说。 截至2012年8月30日,仅上海市奉贤法院就已受理了80多起涉钢贸企业纠纷。可以说,不断上演的诉讼也将银行和钢贸企业之间最后的温情抛却。 互保、联保引发诉讼潮 在目前钢铁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面前,互保和联保这种原本降低银行风险的担保方式也已失去了其最初效用。 依照常理,如果钢贸企业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向银行借贷的话,尚不至于引发钢贸行业集体性的违约风险,也不至于引发诉讼潮。而自8月中旬以来爆发的针对钢贸企业的诉讼潮则从侧面反映出钢贸企业已身陷系统性危机,这也将银行信贷中所用的“互保”、“联保”方式的弊端完全暴露。 所谓“互保”、“联保”,是指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在贷款人不能提供足值抵(质)押物时,要求三家到五家企业自愿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协商借款金额,联合向银行申请授信,联合对贷款提供担保,每名成员均对小组授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在这种担保模式下,只要一家钢贸企业整体陷于亏损和周转失灵的状态,就会使多家企业遭到牵连,在此轮银行发起的对钢贸企业的诉讼中,很多银行都是将到期不能还贷的企业连同互保、联保企业“打包”一并告上法院的。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少军表示,“互保”、“联保”这种原本适用于农村的贷款方式一旦扩展至资金量较大的中小企业身上,本身就积聚着很大的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容易对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造成冲击。 在目前钢铁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面前,互保和联保这种原本降低银行风险的担保方式也已失去了其最初效用。按捺不住焦虑的银行开始了集中发难,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钢企综评: 我们都知道,钢贸企业多采用联保贷款,在其中一个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时,由联保小组成员承担连带责任的贷款。但现在钢铁行业整体景气度下滑、钢贸企业整体陷于亏损和周转失灵的状态,联保成了大家都不还钱。于是银行就将一堆企业都告上法庭。 钢企小编们认为,“雪中送炭”现在将很难发生,此次银行和钢贸撕破脸,后面关系再修复将更加困难。钢贸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今年看起来难以改变。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千千网、和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