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问题制约科技创新 钢铁业该怎么办? |
导读:如今的中国钢铁业已经深陷亏损困局,科技创新促转型已迫在眉睫。或许只有深化结构调整,革新钢铁技术才是钢铁业的唯一出路。 钢企网资讯中心 综合报道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总额为2865亿元,年均科技活动投入573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32.5%。通过科技创新,我国钢铁工业一批关键核心工艺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钢铁业科技创新面临四大问题 从在京举行的钢铁工业科学技术大会上获悉,多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但与此同时,四大问题困扰我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王青海指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钢铁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面临四大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不足,体现钢铁工业竞争实力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仍处于追赶阶段。 二是部分钢材品种还不能完全适应用钢行业需求。 三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技人才总量不低,但高层次科技人才、领军人才不足。企业研发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是支持企业创新投入政策力度不够,相关政策还不完善。 “我国钢铁工业现在应当告别粗放式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王青海指出,“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以科技创新促进钢铁产品升级;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推广和利用;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推进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在当前钢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昨日在会上签署了钢铁工业推进科技进步战略合作倡议书,表示将进一步加大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力度,以此渡过行业难关。 七建议”指引创新体系发展方向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和企业的命脉,绝不能因为经济效益下滑而丢掉了长远的效益。对于未来钢铁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方向,要积极探索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解决当前影响生产经营的关键问题,依靠技术创新来扭转亏损。 第一,对于科技研发项目要区别对待。对于共性、重大、基础类、前瞻性研究,国家应给予必要的支持,或者由行业牵头,通过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联合攻关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创新。对于那些可以进入市场的技术研发项目,要鼓励其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第二,要鼓励跨行业、跨单位的产业链联合研发,加强协同,继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向深层次合作发展。对于重大技术问题,应该建立集各方资源和财力于一体的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行业来考虑。 第三,要重视对科技成果的评定,注重后续的成果转化、跟踪和评定。在评定科技成果时,建议加上该成果应用产业化的程度这一项内容,通过后续评价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可以考虑扩大专利的使用范围,扩大成果的应用,实现科技成果价值的增值。 第四,鼓励企业建立技术服务公司,打造技术创新服务队伍,延伸产业链。这一方面可以成为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为企业提供一个技术孵化和创新的平台,为下游用户提供科技服务;另一方面可以留住人才。 第五,要建立与企业技术发展程度相匹配的奖励机制,并且重在落实。例如,宝钢每年会拿出几亿元奖励科技人才和合理化建议。根据宝钢的经验,一项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是企业奖励该项创新金额的10倍。因此,企业因为效益下滑而压缩技术创新费用是得不偿失的。 第六,对于技术创新的考核要讲究经济性,不能单纯追求指标的优化。企业开展技术对标要务实,建立一个宽松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指标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原则地开展,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追求某一个单一指标的先进。 第七,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现在,宝钢、武钢、鞍钢、首钢等大钢铁企业已经形成了梯级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立体系,但大多数钢铁企业在这方面还处于缺失或刚刚起步的阶段。建议企业间要广泛开展科技技术信息交流与合作,为技术人才提供一条持续培训、互通有无的渠道。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中国冶金报、财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