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应利用期货避风险 |
钢企参与期货遭遇人才“瓶颈” 从国际情况来看,钢铁企业利用期货等衍生品的情况各异。钟绍良告诉记者,欧洲大型钢铁生产商(安赛乐米塔尔和蒂森克虏伯)很早就运用铁矿石掉期交易来进行风险对冲。但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钢厂很少利用金融工具,他们的管理层,尤其是日本钢厂的管理层比较保守。 钟绍良认为,对中国钢铁企业而言,参与期货市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相关人才的缺乏,这会导致对期货市场不够了解,应用也受到限制,从而带来风险。河北钢铁集团的代表在会上表示,钢铁企业迫切需要培训、学习和了解期货知识。 产业资本参与仍有较大空间 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叶春和在此次研讨会上表示,2009年~2012年按单边计算,螺纹钢期货的累计成交达到6.4亿手,累计成交金额达到27.08万亿元,日均成交量73.66万手,日均成交金额为306.2亿元,日均持仓量50万手。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螺纹钢期货已连续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黑色金属(期货)品种,具备服务钢材行业和发挥市场功能的基本条件。 虽然钢材期货的成交量迅速增长,但产业资本参与钢材期货市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洪卫对记者表示,期货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工具。在目前钢材期货市场中,金融资本占60%~70%。河北钢铁集团的代表提出,当前,钢材期货市场产业资本的参与度低于20%,如果产业资本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对合约的健康发展更有帮助,希望期货与现货能更好地结合。国际钢铁协会(worldsteel)高级研究员钟绍良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力量的不对等是钢铁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风险来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