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第一进口大国话语权缺失 |
为了改变困境,中国政府部门锲而不舍地进行了一系列努力,特别是在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性目标过程中,运用市场化工具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和规避行业风险的思路愈发清晰。 数据显示,2012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从四五月间的150美元/吨急速滑落至九月的88美元/吨,之后又于2013年年初迅速攀升到160美元/吨。今年5月,铁矿石现货价格一直处于振荡下跌趋势,当月下跌近20美元,跌幅逾15%,其中最后一周单周跌幅近10%。与此相对应的是,下游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却远小于铁矿石价格。 据中钢协人士介绍,去年钢材价格长时间处于低位,但只要钢材价格稍有上涨,进口铁矿石便立即跟涨,且涨幅远远高于钢材价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中旬短短20天时间,进口铁矿石价格由115美元/吨上涨到159美元/吨,涨幅高达38%。按每吨钢生产需1.6吨铁矿石计算,相当于吨钢成本上升422元,而同时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仅上涨106元/吨左右。从铁矿石供求关系看,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上中旬国内生铁产量均低于去年11月份的产量,钢产量没有增长,进口铁矿石也没有增加。因此,市场人士比较一致的判断是,此轮进口铁矿石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不是供求关系发生了大的变化,而是价格指数受到影响,并把目标直指对中国铁矿石价格影响最大的普氏指数。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其价格直接关系到钢铁行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全局。随着铁矿石贸易量的快速提高,关于价格谈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早在2006年2月16日,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就表示,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企业理应在2006年铁矿石国际定价中发挥重要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为了防止人为炒作,相关协会和商会要求按照国际铁矿石贸易的通行做法,供需双方应签订长期供矿合同。但是,商业领域更强调实力,弱肉强食的市场业态和对利润的强取豪夺,使得有悖于国际谈判规则和惯例的做法屡见不鲜。中国钢铁行业与国际机构的长协谈判举步维艰。 更令国内企业措手不及的是,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谈判很快在2010年第二季度便宣告作古。为了攫取更大利益,大型矿山和跨国公司联合强行推动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由传统的年度定价(长协定价)转变为以现货市场为基准的季度定价、月度定价和即期定价。 普氏能源资讯于2008年6月推出基于中国市场62%品位的铁矿石价格指数,并成为全球铁矿石定价依据之一,目前该指数是国际三大矿商季度和现货贸易结算的定价基础。普氏指数由于其价格采集过程对外不公开,一般来源于电话询价,而且波动频率和幅度都比较大,买方对其公正性、透明性和合理性普遍存疑,市场也认为其存在较大的操纵风险。今年5月8日举行的2013年新加坡铁矿石论坛上,马钢股份总经理钱海帆在论坛上公开表示,必和必拓等铁矿石三大巨头要求参照的普氏指数仅来源于总量6%—9%的样本,以小样本决定大部分供货的价格,这本身就不合理,对中国广大长协矿用户来说极不公平。 为了改变被动局面,更好地维护我国钢铁产业利益,国内推出更科学、更合理、更真实的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就成为必然。2011年8月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张长富宣布,由该协会编制、旨在真实反映铁矿石行情的“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8月开始试运行,10月正式运行,按周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