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压力下:钢贸业运转模式正处在嬗变中 |
目前钢贸行业的活跃度已经明显下降,市场交易规模较2011年同期下降五成左右。一方面越生产越亏损,一方面钢厂主观上缺乏减产动力,这让无论是钢厂还是贸易商,都陷入一种死撑的状态。而且另一方面钢贸圈的诚信危机在蔓延,不断有仓库爆出内外勾结重复质押丑闻,被银行联合起诉等,不少贸易商迫于资金压力已经转行。 由于2009年“四万亿”刺激导致钢贸融资性经营方式兴起,在融资资金主要去向地产和高利贷渠道受限后,风险敞口暴露,钢贸企业信用受损,银行逐步收紧信贷规模。虽然2012年以来信贷政策有所宽松,但银行对上海地区钢贸领域贷款规模下降了近30%,江浙地区同样如是。受访的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信贷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明确禁止发放贷款的几个行业中就包括钢贸。 另外,钢贸行业的运转模式也正处在嬗变中。原有钢贸行业一般是协议户代理模式,即一级代理作为钢厂的协议户,签订年度经销合同,起到总包及托盘垫资。下线二三级经销商分包一级代理商总量,以此来进行运转。而如今由于下游需求萎缩,二三线代理商有大量减单、退出行为,传导到一级代理商协议量无法得到承销,只得放到自有现货渠道销售,同时一级商家将压力传导至钢厂,导致协议量减少或取消。 钢贸商经营模式的变化正在一步步向钢厂传导,最大的变化就是钢贸商的减少,导致钢厂的资金压力在加大。传统钢铁企业经营模式类似房地产的预售制度,往往先收取钢贸商保证金再开始进行采购生产,无需过多动用自身资金。而由于2012年部分经销商退出,缺乏先行支付资金保障,生产企业需要动用更多资金进行运转。 其次,由于下游需求不景气,钢厂协议户缩量,钢厂需要重建自有销售渠道。于是很多钢铁企业销售人员主动频繁上门增加优惠请求贸易商订货,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对接下游用户,企业自身的销售费用也在增加。同时,钢厂库存在大量积压。大部分国企拒绝限产保市,倾向于死撑,寄望利用资金优势将民企淘汰出局。民营企业资金负债率动辄在80%以上,在银行压力下更不会轻易减产,因此未来行业减产自律性只会更差。 |